亚洲中文字幕网资源站_国产黑人视频精品区_亚洲欧洲一二三区区视频_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导航

    <center id="j3gbv"></center>
    <dfn id="j3gbv"></dfn>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西岸時評> 時政觀察 > 正文

    面對庸俗生態(tài)要有“蓮花精神”

    2014-06-11 08:31:36?俞  夫?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林錦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將自己的貪腐問題歸于他人,或是歸于當地的不良政治生態(tài),不過是推脫自身責任罷了。】

    隨著一系列反腐舉措有效實施,一大批腐敗分子顯出原形,受到黨紀國法嚴厲懲處。其間,一些腐敗分子將自身的墮落歸于小團體脅迫或庸俗生態(tài)影響,竟也引得不少人同情。其實,面對庸俗生態(tài),作為黨員領導干部,理應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保持可貴的“蓮花精神”。

    將腐敗歸于制度的缺失或是官場的不良生態(tài),在一些人那里頗有市場。四川犍為縣原縣長楊國友就曾將自己的腐敗,歸于怕不收錢會跟也收了錢的縣委書記過不去;廣州某原城管隊長王寶林收受賄賂,認為“行賄的中間人有權有勢,如果不收得罪不起。”廣州某區(qū)原組織部長鄭希云,稱收錢是“推都推不掉?!本驮谏蟼€月,三精制藥董事長劉占濱因腐敗問題被查而自殺,在搶救中也聲稱“我不想要,可不敢不要。”如此種種說法,竟在網絡上吸引了不少眼球,博得了不少同情。

    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乍一聽好像有理,但仔細分析卻遠不是那么回事。所謂“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你不與其他腐敗分子同屬一個小團體,不是其他腐敗分子所認為的“一條道上的人”,不存在人身依附的關系,其他人想必也不會讓你知道他們的秘密,染指他們的腐敗得利。持此言論的這些人,不僅是庸俗生態(tài)的受害者,也是庸俗生態(tài)的參與者甚至建設者。

    如此看來,將自己的貪腐問題歸于他人(包括領導、中間人、小團體),或是歸于當地的不良政治生態(tài),把自己從庸俗的生態(tài)中割裂出來,其實仍然屬于為求自保而推脫自身責任,只不過從時間上來看,屬于最新的表現和案例而已。

    當然,腐敗分子拉幫結伙、抱團取暖的現象,不能說沒有。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不可能都是整齊劃一的純凈天空。偌大一個中國,極個別地方出現庸俗腐敗的小環(huán)境、小生態(tài),自然難以避免。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最為關鍵的是,面對庸俗生態(tài)要敢于堅持原則、出淤泥而不染,要有“蓮花精神”,也要有足夠的智慧能夠對付。

    要應付這種歪風邪氣,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尤為重要。在現在的中國為官,根本是為人民服務,而不在于發(fā)財。正如中央領導同志在多種不同場合講過的,要發(fā)財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去經商,何必在為人民服務的崗位上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呢?既然要為官,就要把為人民服務當作為官的基本信條,當作做人的基本準則,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于律己。

    人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活,容易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對黨員干部而言,要經受得住不良風氣的影響,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以此去作環(huán)境的凈化者。很多人走上貪污腐化的不歸之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看見社會上很多人富起來了,開上了好車,住上了別墅,于是滋生出盲目攀比和不平衡的心理,最終走上岔道邪路,直到墮入深淵。這一點,從季建業(yè)們的悔過書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古人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睆娬{“義然后取”,即孔子所說的“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而不能見利忘義。作為黨員干部,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位置,清醒看待手中的權力,理性樹立正確的財富觀,才能始終把持好人生的航向,平安順利地駛向人生的彼岸。

    當然,庸俗生態(tài)也給制度反腐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對腐敗這個人類社會的“毒瘤”,要真正建成讓人“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屏障,庸俗的生態(tài)小環(huán)境必須凈化。但這一點顯然道阻且長,我們依然還在路上,還需多管齊下、久久為功。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心情版
    相關評論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fā)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