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福建的聲音更生動更有力量
——參加“走轉改”活動體會
□第十二屆福建省十佳新聞工作者?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趙林
電腦前的記者少了,跑基層的記者多了;枯燥的新聞少了,感人的報道多了;負面報道更客觀了了,正面報道更有說服力了……
自從新聞戰(zhàn)線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之后,我們廣播新聞宣傳質量明顯提高,堅持黨性原則、把握正確輿論導向、落實“三貼近”要求的自覺性明顯增強。作為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新聞廣播“走轉改”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之一,我深深體會到,“走轉改”,是新聞工作者對自身所擔負社會責任的一次再認識,是提升廣播時代影響力的必由路徑,是新聞工作者融入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建設的偉大實踐。
在開展的“走轉改”活動中,結合新聞從業(yè)人員應具備的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的要求,我思考得最多的是:作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怎樣把握正確的新聞觀,并將它落到實處,使廣播新聞能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發(fā)出這個時代的更強音。為此我從三個方面入手,促進我們頻率活動的開展。
一、 先行先試,深入基層
去年8月,我?guī)ьI一組記者到寧德福安市走訪基層,作為我們頻率第一批“走轉改”活動的參與者,我認真地做了一場“走轉改”活動的宣講并帶領隨同記者和當?shù)厥锌h記者到現(xiàn)場采寫報道,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感受新聞、采寫新聞,也為后面更好地開展活動摸索經驗。
在賽岐的小鎮(zhèn)上,尋覓曾經名噪一時卻在九十年代突然從市場上銷聲匿跡的福安老牌黃酒“蜜沉沉”的蹤跡,報道了承載了幾十年人們懷念的老酒的復興;在造船廠的碼頭,看到那火熱的生產氣氛,就像看到人們充足的發(fā)展信心;在寧德市的保障房建設工程工地,真實感受到了保障房建設為百姓生活帶來的可喜變化;在葡萄溝,百姓旅游業(yè)的欣欣向榮……
體驗了“走轉改”,才體會到廣播新聞的力量還有無限的發(fā)掘空間:葡萄溝的年輕人說:“好玩,真好玩”、 街頭老人聽到蜜沉沉酒時那一迭聲的“好喝?。》浅:煤?!”、廉租房里小女孩雀躍的那句“我要轉學啦!”……當我們在錄制這一句句老百姓的樸素話語時,我體會到基層聲音的無限魅力,我體會到新聞事業(yè)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工具,也是黨和政府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要起到這個作用關鍵在于:有沒有民本的思想,有沒有親民的作風,有沒有為民的行動,有沒有利民的效果?這是檢驗我們作為新聞工作者最好的標準?!八枷?、作風、行動、效果”四位一體,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新聞的作用。
二、 抓好布置,帶好隊伍
在親身參與“走轉改”活動中,我認識到開展“走轉改”活動,是讓新聞宣傳工作適應社會高速發(fā)展的迫切需要;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新聞事業(yè)健康順利發(fā)展的迫切需要;是始終堅持正確導向,不斷提高輿論引導水平的迫切需要;是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建設一支高素質新聞隊伍的迫切需要。
因此我與領導班子一起,結合首次“走轉改”的經驗,結合頻率的實際,進行了多項工作的布置。
首先是設立多個工作聯(lián)系點,由頻率班子成員帶隊分赴聯(lián)系點,督促指導活動的有序開展;
其次是要求結合“走轉改”改進節(jié)目,在全天新聞中優(yōu)先安排播出有來自基層聲音的錄音報道,引導記者改進文風。并在重要節(jié)目《福建新聞》和《直播福建》開辟專欄,重點播出“走轉改”中的好作品;
第三是為了從制度上保障走轉改常態(tài)化、有實效:規(guī)定每名記者每月必須從事件現(xiàn)場發(fā)回錄音報道或現(xiàn)場報道10條,以確保記者走基層,并與每月記者的績效考評掛鉤,并將走基層的表現(xiàn)作為推薦評定職稱、評先評優(yōu)的重要依據(jù),確保記者“真下去、真深入、真轉改”;
第四是對編播和其他從業(yè)人員每年也安排時間,參與對基層的采訪報道,增加其對基層生活的了解,以增強其新聞工作的政治意識、群眾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第五是帶好一支隊伍:通過附件廣播新聞協(xié)作網,帶動全省廣播新聞記者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對確實“走基層”的作品給予傾斜獎勵,并精編其中的好作品供中央臺《中國之聲》新開辟的“走轉改”專欄《基層中國》選用。這些措施對以后“走轉改”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 指導寫作,落實效果
在“走轉改”活動中,我在頻率建立節(jié)目創(chuàng)優(yōu)向“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作品傾斜的機制,大力鼓勵記者創(chuàng)作更多的深入基層、反應社情民意新聞精品。與此同時,我還參與制定選題,安排記者赴基層采寫創(chuàng)優(yōu)稿件,并與他們一起討論用更為鮮活生動的方式來表現(xiàn)新聞事實,使“走轉改”的效果進一步顯現(xiàn)。
在石獅市有一個特殊的愛心饅頭店,只免費把饅頭送給貧困的人,拒絕賣饅頭,店里的伙計從不接受記者采訪,更沒有人知道幕后老板是誰,饅頭店開業(yè)從2011年夏天開業(yè)就一直默默的奉獻著愛心。在2011年12月走基層活動中,我指派記者連續(xù)兩天從早到晚蹲點采訪,并要求他以“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了這個愛心饅頭店用無言的方式傳遞著人間大愛。
新聞專題《大愛無言——一位記者眼中的特殊饅頭店》以“日記體”的方式用記者的聲音講述了新聞現(xiàn)場記者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平實的語言進行現(xiàn)場細節(jié)刻畫,生動的音響和后期精良的制作,使收聽者無不為這個小小饅頭店無言的大愛所打動和鼓掌。節(jié)目播出后,聽眾紛紛來電、來信表達對愛心饅頭店的敬佩和贊許,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在福建省新聞戰(zhàn)線“走轉改”好新聞評選中榮獲廣播新聞專題一等獎。
我在“走轉改”活動更深刻地認識到,要推動并深化新聞報道機制改革,就要把建設一支能把握正確社會輿論的廣播記者隊伍做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要發(fā)揮廣播新聞特色,注重新聞時效,強化快速反應的記者隊伍建設。我們今年將強化記者隊伍建設,構建一支更為機動、靈活、高效的記者隊伍。對上能及時配合形式搞好宣傳報道,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動戰(zhàn);對下能關注民生,反映群眾心聲,應付突發(fā)事、緊急事以及災害性天氣、重大事故等的報道,做好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傳的及時溝通工作。在做好宣傳報道的同時,讓我們的記者始終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
主流媒體應該認真研究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研究人民群眾對社會生活的看法和態(tài)度,研究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經驗表明,對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和基本情緒了解得越多,主流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越強。因此,我們廣播媒體必須堅持“走轉改”,反映基層的聲音,讓這來自福建的聲音更生動、更大氣、更有力量!把“我們所說的”和“群眾想聽的”統(tǒng)一起來,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新聞信息需求,真正使媒體成為黨和政府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紐帶和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