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15日訊(本網記者 劉瑋)15日,記者從廈門市交通局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上獲悉,暑期全市鐵路、民航、道路、水路等對外交通累計完成旅客運輸量1809.14萬人次(不含本市公交及輪渡),市內地鐵、快速公交、常規(guī)公交等公共交通共運載乘客1.33億人次。 7月初至8月底暑期期間,廈門市迎來旅游、探親與學生集中出行疊加的客流高峰,面對持續(xù)高溫、極端天氣及跨區(qū)域人員密集流動等挑戰(zhàn),全市交通系統科學研判、精心組織,全力保障城市主干道、跨海通道、機場樞紐、火車站等關鍵節(jié)點的通行效率與服務品質,為市民旅客營造了安全、有序、相對順暢的出行環(huán)境。 暑期交通核心數據呈現高位運行態(tài)勢 對外交通方面,7月1日至8月31日的62天里,鐵路運輸表現突出,旅客到發(fā)量達1222.41萬人次,其中發(fā)送旅客613.02萬人次、到達旅客609.39萬人次,單日旅客發(fā)送量超10萬人次的天數有28天,8月9日更是以13.62萬人次創(chuàng)下廈門火車站暑運單日發(fā)送量最高紀錄;民航運輸中,高崎國際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533.18萬人次,入廈265.11萬人次、出廈268.07萬人次,同時完成航班運輸起降35.6萬架次、貨郵吞吐量6.4萬噸,其中境外貨郵4.0萬噸;道路長途客運旅客到發(fā)量7.24萬人次,發(fā)送與到達分別為4.38萬人次、2.86萬人次;水路運輸旅客到發(fā)量46.31萬人次,廈金航線、廈漳航線分別貢獻31.00萬人次、15.31萬人次;高速公路進出廈車輛流量共計1142.62萬輛次,入廈572.56萬輛次、出廈570.06萬輛次,同比增長4.28%。 廈門市內交通領域,地鐵憑借準時、高效且不受地面擁堵影響的優(yōu)勢,客運量達5131.00萬人次,同比增長4.28%,成為承接交通樞紐與景區(qū)大客流的主力;快速公交(BRT)、常規(guī)公交客運量分別為1332.01萬人次、6680.28萬人次,輪渡發(fā)送旅客206.21萬人次;出租車方面,累計完成4652.09萬趟次,其中網約車以3973.32萬趟次占比超八成,同比增長3.14%,已成為出租車服務的主要形式。此外,暑期廈門進出島車輛累計達5034.39萬輛次,進島2472.20萬輛次、出島2562.19萬輛次,通道運行總體平穩(wěn)。 暑期交通四大特點凸顯城市出行活力 廈門暑期交通出行熱度持續(xù)攀升,對外交通旅客運輸量同比增長4.20%,廈門口岸出入境旅客超100萬人次、查驗出入境客運航班近6000架(艘)次,同比分別增長17%、15%,高速公路進出廈車輛流量同比增長4.28%,數據表明廈門作為熱門旅游城市,對境內外游客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廈門機場在暑期實現客流與貨郵量雙創(chuàng)新高,今年以來新增廈門-東帝汶客運航線、廈門-東米德蘭貨運航線,目前高崎機場已開通46條地區(qū)及國際客貨運航線,網絡覆蓋亞歐美非和大洋洲五大洲,境外貨郵吞吐量全國排名第9,躋身全國第4大國際旅客中轉口岸;暑運期間,機場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6.8%、7.4%,在時刻容量飽和的情況下,依托寬體機占比提升、航點加密、外航逐步恢復等因素,實現客貨運量較大增長。 廈金航線成為閩臺融合發(fā)展的重要紐帶,自2023年1月7日復航以來,該航線不僅是兩岸往來的便捷通道,8月15日廈門五通客運碼頭累計保障出入境旅客突破300萬人次,單日客流曾三次刷新紀錄,從1月25日的6297人次攀升至8月9日的7000人次,運營班次也從每日2班增至24班。目前客流量已占閩臺“小三通”總流量的90%,充分體現兩岸民間往來的強大活力,是“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戰(zhàn)略的具體實踐。 旅客出行方式向快速化、舒適化、便利化轉型,運輸結構優(yōu)化明顯。對外交通中,鐵路在中長途出行中仍占主導,民航客運量增速顯著成為新增長點;廈門市內交通里,地鐵逐漸成為公共交通主角,網約車因便捷性訂單量增長,傳統巴士則在探索定制公交、旅游專線等新模式,各類交通方式形成高效銜接、綠色智能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交通部門回應熱點問題 詳解服務保障舉措 會上,廈門市交通局及相關單位針對重大活動交通保障、交旅融合發(fā)展、汛期應急處置、機場服務升級等熱點問題作出詳細回應。 針對重大活動交通保障,廈門市交通運輸局制定《廈門市交通運輸局關于“一場兩館”文體演藝活動交通運輸服務保障工作的方案》,建立長效機制,按活動規(guī)模實施分級疏運(4萬人以上為一級、2萬至4萬人為二級、2萬人以下為三級),并對交通服務投訴提級辦理;今年已完成張杰、周杰倫等10余場演唱會及乒超聯賽第二階段賽事保障,其中周杰倫演唱會期間,通過開通免費接駁專線、安排應急車輛、儲備出租車運力、延長地鐵3號線末班車至23:30、提供防滑毯與一次性雨衣等貼心服務,實現30分鐘高效疏散4.5萬人,獲主流媒體與觀眾點贊。 在推動“交通+文旅”融合發(fā)展方面,市交通部門從三方面發(fā)力:提升交通便利度,民航推進機場數字化轉型,提供無紙化通關、智能安檢等服務,加密國內航班、發(fā)展“經廈飛”國際中轉業(yè)務,推出“機票+酒店”“機票+景區(qū)”套票;鐵路依托福廈高鐵縮短時空距離,廈門北站實現“零換乘”并設城市候機樓,提供空鐵聯票服務;打造特色公共交通,公交推出“一路追光”愛國教育專線、爵士音樂巴士、閩南文化童謠繪本巴士,地鐵1號線成“海景地鐵”,中山公園站、集美學村站等融入地方文化風格;構建綠色交通網絡,環(huán)島路串聯胡里山炮臺、曾厝垵等景點成“世界最美馬拉松賽道”,國道228濱海風景道環(huán)東海域段建成全國最長馬拉松賽道,承辦國際賽事促進交旅深度融合。 面對暑期與汛期疊加的應急壓力,廈門市交通局堅持“服務高線”與“安全底線”并行,以應對第11號臺風“楊柳”為例,8月13日晚廈門北站道路交通受阻后,迅速依照《廈門北站旅客滯留突發(fā)事件應急預案》啟動響應,聯合集美區(qū)政府、廈門北站建立應急協作機制,增開地鐵1號線應急專列服務500余名旅客,組織10臺應急公交疏運200余人,調度約200臺出租車與網約車,同時協調周邊學校作為應急安置點,預備臨時休息室與熱水,保障3000余名旅客有序疏散。 廈門機場在暑期新增兩項服務提升旅客體驗,7月8日漳州城市候機廳投入試運行,位于漳州汽車客運中心,提供150平方米候機空間與值機、行李托運、專線巴士等服務,實現“零換乘”乘機;同日,福建省首個“境外來賓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在廈門機場T3航站樓國際到達區(qū)啟用,整合通關、文旅、通信、支付服務,解決外賓入境“水土不服”問題。 下一步,廈門市交通系統將繼續(xù)總結經驗,優(yōu)化服務舉措,推動交通服務成為廈門城市名片,為市民與游客提供更安全、便捷、溫馨的出行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