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幕网资源站_国产黑人视频精品区_亚洲欧洲一二三区区视频_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导航

    <center id="j3gbv"></center>
    <dfn id="j3gbv"></dfn>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nèi)|國際|專題|網(wǎng)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wǎng) > 西岸時評 > 民生巷議 > 正文

    以錄取制度改革解決準研究生“錄而不讀”

    2019-10-10 17:04:27?熊丙奇?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解決準研究生“錄而不讀”最好的方式,不是以誠信名義約束學生選擇權,而是進一步改革現(xiàn)行的錄取制度。

    9月29日,湖南大學研究生院的一則公示引起社會各界關注。這則公示稱,有部分研究生新生因出國、工作等個人原因申請放棄入學資格,另有少數(shù)新生逾期未報到,共計69人,擬取消這69名2019級研究生入學資格。

    準研究生“錄而不讀”,是不守信用、擠占他人機會,還是合理選擇?一時間,激起了不小的爭議。

    一味指責“錄而不讀”于事無補

    錄取后放棄錄取不報到的情況,不僅在研究生招生中有,在普通高考招生中也屢見不鮮,且數(shù)量比研究生“棄錄”的更大。

    這些學生“錄而不讀”后,高校招生計劃可能也無法完成,其他想報考的學生也會失去錄取機會。像這次湖南大學研究生院“棄讀”學生多達69人,不可謂不多,這對很多考生來說,相當于69個“坑”被占,占了之后還不用。

    考慮到這可能給高校正常招生秩序帶來影響,致使部分導師無學生可帶,嚴重的還可能導致高校壓縮在某些地方的招生名額投放,很多人認為這是失信行為,應把棄讀作為不誠信行為納入征信系統(tǒng),并對“錄而不讀”后來年再考的學生做出限制。

    去年7月,河南省招辦就采取了限制平行志愿填報學校數(shù)量的方式,對此加以約束。

    但我認為,這些針對“錄而不讀”的政策,并非最佳選項。

    如果學生對錄取學校、專業(yè)不滿意,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就業(yè)或出國留學),或者限于家庭條件等因素,做出放棄報到的選擇,這本質(zhì)上屬于學生的自主選擇權,情有可原。

    對這份選擇權,我們應該尊重,而不宜動輒站在道德制高點加以指責。把選擇權問題混淆為誠信問題,也有失簡單粗暴。

    進一步而言,不論是高考改革,還是研究生招生改革,都應致力于擴大學生的選擇權,而非相反。

    這倒不是說,對“錄而不讀”之弊無法消除:“錄而不讀”現(xiàn)象確實會導致高校資源閑置,在保障學生自主選擇權的基礎上,有必要采取些許措施,比如采取“棄讀”后及時告知機制,保障高校、教師以及其他學生的招生利益。

    多措并舉實現(xiàn)利益雙贏

    事實上,該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以誠信名義約束學生選擇權,而是進一步改革現(xiàn)行的錄取制度。

    在不少發(fā)達國家,研究生、本科生招生實行申請入學制度。具體來說,就是一名學生可以同時申請若干所大學,大學獨立進行評價錄取。

    這樣一來,一名學生可以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這充分保障了學生的選擇權,也沒有影響到高校招生和其他學生的利益——因為對應學生的多樣選擇,學校會相應采取候補錄取和多次錄取的方式來應對。比如,有的學校會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前確認錄?。ㄓ械纳踔烈蠼灰欢ǖ牧粑毁M),學生不確認則意味著放棄。

    我國研究生招生采取集中錄取方式,學校按招生計劃錄取,每個考生只能獲得一張錄取通知書,這樣招生效率很高,但一旦被錄取的學生放棄錄取、報到,空下來的招生計劃,就沒有途徑補錄。一旦發(fā)生像這次湖南大學69名研究生棄讀現(xiàn)象,學校方面可能就挺被動。

    鑒于此,我國研究生招生錄取制度大可加以完善:可以在研究生推免制度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申請-審核”錄取制度改革。目前,我國不少學校已在博士生招生中全面實行該機制。

    實行這一制度,考生多次選擇,學校多次錄取,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錄取學校、專業(yè)的滿意度,還可解決“一次錄取”帶來的資源錯配問題。

    這并非易事,而在當前的制度規(guī)則框架內(nèi),高校也不妨積極主動地采取一些措施來保障招生利益,如拉長錄取周期,設置確認環(huán)節(jié),讓獲得錄取通知書的學生進行確認,如學生放棄確認,學??砂驯环艞壍匿浫∶~拿出來補錄。

    說到底,準研究生“錄而不讀”,的確“拉仇恨”,但或許無需苛責。針對個中反映出的漏洞,或許更該通過多次錄取機制“打上補丁”。

    □熊丙奇(教育學者)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nèi)熱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wǎng)站地圖 | 網(wǎng)站公告 |
    國新辦發(fā)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 閩網(wǎng)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wǎng)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閩)-經(jīng)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