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幕网资源站_国产黑人视频精品区_亚洲欧洲一二三区区视频_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导航

    <center id="j3gbv"></center>
    <dfn id="j3gbv"></dfn>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西岸時評> 經濟論衡 > 正文

    結構性改革,中國開出治本良方

    2017-06-19 09:37:38?吳秋余?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瑤   我來說兩句

    【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保持穩(wěn)健增長,得益于結構性改革把準了方向、找對了路子?!?/p>

    令世人矚目的中國結構性改革,再次贏得點贊。近日,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提交的《G20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認為,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成效顯著。這份獲得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首肯的報告,讓世界看到了走出經濟低迷的希望之光。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實踐證明,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經濟刺激政策,不僅無法將世界經濟帶出泥沼,也讓傳統(tǒng)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邊際效應不斷遞減。當前,結構性問題是導致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的根本原因,發(fā)達國家結構性改革進展總體遲緩,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世界經濟復雜性、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進一步凸顯。

    然而,病急不能亂投醫(yī),對癥下藥才是化解難題的治本之道。面對經濟新常態(tài)下遇到的新問題,中國沒有采取大規(guī)模的強刺激政策,而是從解決當前經濟主要矛盾入手,下大氣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OECD的報告認為,雖然中國人均收入增長與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相比有所放緩,但仍保持高位。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保持穩(wěn)健增長,得益于結構性改革把準了方向、找對了路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獨門秘笈”,正為世界經濟振興提供治本良方,日益贏得國際社會普遍認可。

    中國方案的成功,來自增長方式轉變。從大飛機翱翔藍天、可燃冰穩(wěn)定開采到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保持國際領先,中國經濟正處于由投資拉動到創(chuàng)新驅動的歷史性轉變。以提高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除了大量重復、低效的過剩產能,為高新技術、新興業(yè)態(tài)、新商業(yè)模式搭起成長的階梯。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云計算的廣泛應用,讓傳統(tǒng)產業(yè)煥發(fā)生機,新動能逐步扛起大梁。2016年,以不變價購買力平價水平衡量,我國勞動生產率水平比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前增長約1倍,反映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在變強。

    中國方案的成功,來自經濟結構調整。新常態(tài)下,與經濟增速換擋相伴的是結構性調整和動力轉換。7%以下的經濟增速,相應的卻是連續(xù)4年年均1300萬人以上的新增就業(yè),顯示我國經濟增長不斷提質。2016年中國第三產業(yè)增速7.8%,占GDP比重達51.6%,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服務貿易總額首破5萬億元大關,成為世界第二大服務進口國和第三大服務出口國。放眼全球,中國成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世界經濟的重大利好。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一幅共同發(fā)展繁榮的時代畫卷日漸清晰。

    中國方案的成功,更來自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最大的紅利,也是推進發(fā)展的根本途徑。簡政放權,大幅減少行政干預,提高整體經濟效率,讓市場主體放開手腳;減稅降費,每年為市場主體節(jié)省超萬億元,助企業(yè)輕裝上陣、大顯身手;負面清單,打破行業(yè)準入壁壘,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自貿區(qū)吹響新一輪改革開放沖鋒號。十八屆三中全會繪制的改革路線圖順利向前鋪展,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基本出臺,中國的“改革”正激發(fā)出更強大的發(fā)展動能。

    “事之當革,若畏懼而不為,則失時為害?!苯Y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下的一場攻堅戰(zhàn),更繁重的任務還在后頭。面對贊譽,我們更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因困難而不為、不因風險而躲避、不因陣痛而不前,矢志不移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tài),推動我國經濟奔往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xù)的前方。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fā)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