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美國輕通脹、重通縮的立場。從國內巨量信貸投放、M2增速和房價飛漲速度來看,通脹其實離我們并不那么遙遠。
自3月份全球經濟顯現(xiàn)出復蘇征兆以來,未來貨幣風險主要是通縮還是通脹成為經濟圈里的時髦話題。這場論戰(zhàn)首先從美國興起,目前已蔓延到中國。
早在5月初,代表新凱恩斯主義的諾貝爾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與老一輩的貨幣主義學者阿蘭·梅爾策之間就爆發(fā)了一場公開的筆戰(zhàn)。前者認為美國根本不必擔心通脹,通縮才是最大的威脅;而后者則堅稱從歷史經驗看,危機中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嚴重通脹。
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基本上站在克魯格曼一邊,認為“通脹只是遠期威脅,通貨緊縮才是當務之急”。美國現(xiàn)在應當繼續(xù)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不變。在伯南克心目中,只要通脹率不超過一定的通脹目標區(qū)間(大致在1.5%~2%之間)即是安全的。
根據筆者的理解,美國人對通縮如此忌憚,是因為與歐洲國家在一戰(zhàn)后普遍經歷過超級通脹的慘痛經歷不同,美國人記憶最深刻的是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所謂大蕭條,其實就是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為特征的通貨緊縮。因此,美國人警惕通縮是有其歷史根據的。
而當中國原封不動照搬美國輕通脹、重通縮問題立場時,一切就顯得很可笑了。盡管在民間有一些關于通脹的擔憂,但政府官員幾乎眾口一詞的論調是,短期內尚未看到通脹風險,貨幣政策沒有調整的必要。
要強調的是,中國與美國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一是中國既有通縮(如上世紀90年代末),也有通脹(如1993年~1994年)的深刻教訓,不存在像美國那樣認為“通縮是最大危害”的社會基礎;二是中國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與美國民眾難以相提并論,即便我們假設中美汽柴油價格大致持平,中國人所感受到的經濟壓力也絕對大大超過美國人;三是中國今年以來貨幣信貸發(fā)行量高速增長,上半年累計新增貸款7.36 萬億元,雖然央行同時也加大了正回購,但總體來看,回籠資金規(guī)模有限。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經濟尚未實現(xiàn)全面復蘇、歐美各國房價陰跌不止之時,中國房地產市場竟然從今年3月份就開始迎來了所謂的“小陽春”!目前北京、上海等地房價甚至已經超過2007年的最高水平。此前一些人將其歸咎于所謂的“通脹保值”動機,但在筆者看來,這是一種倒果為因的荒誕說法。恰恰是通縮恐懼導致國內信貸持續(xù)擴張,銀行為追求放貸業(yè)績而大幅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或放松對按揭者的資質審查,使得大量資金違規(guī)流入房地產市場,人為推高了房價。
中國現(xiàn)在的通脹率到底如何?從CPI和PPI數據雙雙為負來看,表面上似乎根本不必擔心通脹的問題。但考慮到貨幣政策效力的滯后性,央行現(xiàn)在開始醞釀政策調整是絕對必要的。此外,正如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所言,“無論何時何地,通脹都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即便我們拋開國際市場原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引起的“輸入型通脹”不談,從國內巨量信貸投放、M2增速和房價飛漲速度來看,通脹其實離我們并不那么遙遠。就算是全世界通脹遠未降臨,中國也完全有可能率先進入通脹。
況且,通脹對于美國人而言無非是少開幾天車,影響說大不大;而對于中國百姓而言,則是事關豬肉、大米等價格的頭等大事。為政者不可不察。(劉濤)
(責編:李艷)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被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lián)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