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文化
在第二場“宗教與文化”的研討中,中央民族大學何其敏教授基于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宗教概況的梳理,探析了宗教在當代中國民族文化發(fā)展中的定位。浙江大學王志成教授提出靈性作為宗教共同體的內核,必然會從傳統(tǒng)靈性轉向現(xiàn)代靈性,從個體靈性轉向全球靈性。復旦大學范麗珠教授則探究了宗教對全球化時代諸問題的回應。浙江大學副教授張新樟談及從宗教對話走向宗教共同體的新動向。西北大學李利安教授探究了宗教在當代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作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荊三隆教授則分析了西安建設世界佛教文化論壇在區(qū)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影響。華僑大學副校長張禹東教授探究了海外華人傳統(tǒng)宗教信仰與社會和諧的關系問題,浙江大學戚印平教授重新討論了利瑪竇的“易服”以及范禮安的“文化適應政策”,指出傳教士形象改變的本質意義在于獲得生存與發(fā)展的通行證與護身符。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副院長高占福教授探討了伊斯蘭教幸福觀的內涵、社會功能及當代意義。內蒙古師范大學的巴·孟和教授探析了藏傳佛教的蒙古化過程及蒙古佛教的特點。
此外,在本場的研討中,山東大學姜生教授作了關于宗教問題與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發(fā)言,他指出,作為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基礎,當代中國宗教學理論建設,必須建立在真正本質性的認識上。否則思想觀念的失誤可能導致的是一大片群眾的失控甚至喪失。山東大學傅有德教授則探析了宗教與巴以關系這一重大國際政治熱點問題。
宗教與和平
在第三場關于“宗教與和平”的專題研討中,南京大學洪修平教授分析了佛教人生觀中的和平意蘊,南京大學孫亦平教授論述了道教的和平發(fā)展觀。中南大學呂錫琛教授指出在“陰陽中和”這一基本理念的指導下,《太平經》的作者從多個層面表達了建構和諧社會的追求;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總干事闞保平探討了中國基督教如何發(fā)揮自身的社會穩(wěn)定作用。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的趙建敏指出,基督信仰具有滿足人類物質性、社會性、精神性需求的三大社會功能。上海社會科學院羅偉虹研究員根據對上海宗教界服務社會的調查與思考,提出以社會服務促社會和諧。上海師范大學王建平教授分析了中國伊斯蘭教的慈善活動對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北京市伊斯蘭教經學院副院長鐵國璽分析了古蘭經中的和平理念。陜西師范大學尤西林教授探析了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民族國家利益格局與宗教和平的超越意義。西北民族大學丁俊教授提出宗教應遠離極端與暴力、走向中正與和平。云南大學副校長肖憲教授探析了伊斯蘭教與中東、北非變局之間的關系。江蘇行政學院的尤佳教授分析了宗教組織在社會建設過程中的作用,認為宗教組織自身具有神圣性的整合機制,也具有社會性的拓展能力,能夠將社會資源整合為可以用來再投資的“社會資本”,發(fā)揮支持“社會建設”的作用。西南民族大學蔡華教授探討了宗教在彝族社會公共領域中的作用與影響。江蘇省委黨校米壽江教授探析了阿富汗戰(zhàn)爭中的伊斯蘭教因素。
宗教學相關研究
第四場討論宗教學相關研究的一些問題。西北民族大學馬明良教授從理論與實踐層面探討了伊斯蘭教與和平發(fā)展的關系問題。上海師范大學方廣锠教授分析了佛教研究中的新問題。北京外國語學院張西平教授分享了自己整理與研究明清天主教史文獻的成果。寧夏大學孫振玉教授分析了馬來西亞的宗教及宗教政策。復旦大學張慶熊教授從“他救”與“自救”的關系看“宗教”與“理性”之間的辯證運動。(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