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良:好,那我簡單說。關于國學的學科建設,涉及到很多比較復雜的問題。但是國學作為一個學科,是無可爭辯的事情,是一個并不需要過多學理論證的問題。我們武大從2001年起就招收了國學試驗班,從本科開始。2008年,得到國務院學位辦的批準,在武漢大學設置了作為二級學科的國學的博士點。我們也選拔了一批導師。按學科建設的規(guī)范來講是齊全的。當然這還是把國學作為一個二級學科。今天我們想做的,是使國學作為一級學科成為國家學科專業(yè)目錄中正式的“成員”。在這個意義上,需要更多的宣傳。那么光明日報《國學》版選擇幾家校長坐而論道這樣的一種方式,我覺得這是比較有智慧的一種行為。對我們來講也需要。所以您(看著主持人)剛剛提出來,我很快就答應了。
現在提出國學作為學科來建設,是因為國學現在已經到了需要當作學科來建設的這一個關口上。到了需要建設的時候不建設,可能就喪失了這個時機,從任何意義上來說都是不利的。
建立國學這一學科,首要的原因就是社會需要,是現代中國社會全面建設和發(fā)展的需要。我們現在正在進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認為最根本的是三個“特”。第一個“特”是我們尋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實際的結合。第二個“特”就是我們是尋求適合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先進文化的表達方式,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先進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了。第三個“特”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獨特的探索經歷。這三個“特”中的第二個,實際上包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理的來源問題。這個來源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是普遍的;要成為中國特色,就因為它把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用一種現代的表達方式,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體現在建設和發(fā)展當代中國的理論體系之中。否則我們就沒有中國特色之“特”了。毛澤東思想的來源,很多源自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但是在表達的方式上,在表達的內容上,用了很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這種表達方式是易于被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的,也是更符合中國的思想文化實際的。所以就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過程來講,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國學的研究,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
- 2009-12-28學者稱確認曹操墓證據不足 國學研究不能炒作
- 2009-12-24國學院已歸來,國學該如何歸來?
- 2009-12-18國學,越來越熱的風潮?
- 2009-12-07關于倡導國學幾個問題的質疑
- 2009-12-04振興國學廈門該怎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