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評論
首先,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是一種文化決定論。正像亨廷頓所理解的那樣,文化有其獨特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價值標準與價值理念,不同文化價值取向之間也的確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甚至存在沖突的可能,但沖突甚至暴力并不是解決文化關系的唯一方法,更不是解決文化關系的最好方法,文化矛盾與文化差異還可以通過對話用和平方式解決。事實上,文化問題的出現(xiàn)與解決并不完全是單純的文化現(xiàn)象,更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與政治現(xiàn)象。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信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與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雹莓斍?,之所以出現(xiàn)國際范圍內的文化問題,實際上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決定的:一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劇,二是文化在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化,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密,目前的文化已不單純是一種精神現(xiàn)象,更是一種經濟力,作為軟實力的文化已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其地位有逐步上升的勢頭。從當今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未來發(fā)展趨勢來看,不同文化之爭已不是簡單的文化優(yōu)劣之爭,更可轉變?yōu)榻洕c政治實力的比拼,不同國家都試圖利用本土有利文化資源去建立與鞏固其國際經濟、政治地位。由于經濟活動最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政治活動的本質是維護統(tǒng)治集團的根本利益,因而一旦將本來就存在一定差異的文化納入不平等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競爭之中,這種差異自然就會被無形的放大。亨廷頓不從文化之外去探尋文化差異與文化矛盾的原因,僅憑現(xiàn)有的一些文化現(xiàn)象就得出文明沖突的結論,自然是堅持了一種文化決定論的立場,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根本利益。他不愿意讓人們看到文化不平等與經濟、政治不平等之間的聯(lián)系,更不愿意讓人們觸動或改變制約文化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與政治秩序,因為這一秩序更有利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生存與發(fā)展。
其次,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表面上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實質上是一種內涵著文化霸權的理論。
與福山的同質化傾向不同,亨廷頓對普世文明持否定的態(tài)度。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針對“普世文明正在出現(xiàn)”的論點,亨廷頓從三個方面加以批駁。其一,“蘇聯(lián)共產主義的垮臺意味著歷史的終結和自由民主制在全世界的普遍勝利。”⑥亨廷頓認為,此論點的謬誤在于,它建立在冷戰(zhàn)的視角之上,認為共產主義的唯一替代物是自由民主制。然而,事實上,冷戰(zhàn)所造成的人類分裂雖然已經結束,但種族、宗教和文明所造成的人類更根本的分裂依然存在,而且產生著大量新的沖突。其二,“民族之間的相互作用--一般來說包括貿易、投資、旅游、媒體和電子通訊--的增長正在產生一個共同的世界文化?!雹吆嗤㈩D認為,交通和通訊技術的改善確實使得資金、商品、人員、知識、思想和影像在全世界的流動變得更加容易和費用低廉。但是,這些國際流動的增長所產生的影響卻是存在疑問的。他列舉了一系列例證證明國際貿易的增長并沒有減少民族國家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的可能性。相反,隨著國際貿易水平的增長,民族國家間的摩擦和沖突卻不斷發(fā)生。因此,他認為,隨著通訊、貿易、旅游等國際交往的增長擴大了文明間的相互作用,人們也日益賦予其文明認同以更大的重要性。其三,普世文明是現(xiàn)代化進程的結果。這種論點認為,“現(xiàn)代文明即西方文明,西方文明即現(xiàn)代文明”⑧。亨廷頓認為,西方文明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作為西方文明核心的概念、實踐和體制是西方之為西方的東西,卻不是西方之為現(xiàn)代的東西。大量實例證明,非西方社會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方面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做出了不同的回應?!胺俏鞣缴鐣跊]有放棄它們自己的文化和全盤采用西方價值、體制和實踐的前提下,能夠實現(xiàn)并已經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⑨也就是說,“現(xiàn)代化并不一定意味著西方化”⑩。由此,亨廷頓從普世文明的來源上否定了“文化的多元性的終結”,給人們展現(xiàn)了一個多文化的世界,而世界文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正是其“文明沖突論”的理論基礎。
|